AutoCAD 3DMAX C语言 Pro/E UG JAVA编程 PHP编程 Maya动画 Matlab应用 Android
Photoshop Word Excel flash VB编程 VC编程 Coreldraw SolidWorks A Designer Unity3D
 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一 > 高一历史

2016高一历史期末试题

51自学网 http://www.51zixue.net

  学好历史的每个知识点,会让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2016高一历史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33小题,每题2分,共66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3.马克斯•韦伯说: “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

  A.世袭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正中制 D.科举制度

  4、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刺史 D.监察御史

  5.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秦朝的太尉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

  6.“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 ( )

  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

  7.古代罗马法规定:“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B.调节个人财产关系

  C.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D.提高公民政治地位

  8.《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行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 )

  A.在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罗马对妇女歧视,说明了它的局限性

  C.说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未给人民带 来任何好处

  D.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9.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 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

  A.君主专制 B.共和制 C.贵族制 D.君主立宪制

  10.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强调的是( )

  A.中央集权原则B.自由平等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11.有学者认为: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2.“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13.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家,勇士的家乡”

  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14.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了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抗日战争 D.鸦片战争

  15.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鲁青在《从十五世纪出发》中说道 :“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19世纪末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给中国带来的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王朝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17.“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18.清末,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的灯 谜,如“论伍子胥之为人”,谜底为“议员”;“颈上污尘”,谜底为“领土”;“独行三年丧”,谜底为“专制”;“成汤鸣条之役”,谜底为“商战”等。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 想 B.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C.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D.体现了追求民主的思想

  19.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20.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指出:“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促使中国实现“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三罢”斗争出现 D.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

  21.“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 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材料中的“他”是指( )

  A. 圣西门 B.傅立叶 C.马克思 D.孙中山

  22.《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成立人民委员会

  23.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材料中的“这 个办法”是指( )

  A. 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推翻清朝政府 D.开展国民大革命

  24.下列毛泽东诗词能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

  A.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B.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5.“……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

  A.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 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D.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

  26. 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D.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 推动作用

  27.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2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使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突出表现为(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29.湖南某医院被曝光以工业氧代替医疗用氧,引起当地群众恐慌。如果患者家属以“不作为”状告当地卫生局,这些家属行为的法律依据是( )

  ①《刑事诉讼法》   ②《民事诉讼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④《行政复议法》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③

  30.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D. 国民党与中共进行合作

  31.“就在2l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下列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香港回归 B.澳门回归C.“九二共识”通过D.《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32.杜鲁门总统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这表明( )

  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美苏盟友关系破裂 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33.“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此观点说明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是( )

  A.进行反共反苏的舆论宣传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建立经互会
 

  二、材料分析题(共34分)

  35、(18分)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多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百度网

  材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前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⑴ 请回答:指出材料一中的政治模式各是什么?(2分)

  ⑵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3分)列举英、 德、美三国的史实说明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6分)

  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3分)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4分)

  3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张澜在政协上的讲话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 回答:

  (1)材料一所述及的法律有何特点?(2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重要历史意义。(6分)

  (3)据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4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4分)


 
上一篇: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下一篇:高一历史必考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