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 3DMAX C语言 Pro/E UG JAVA编程 PHP编程 Maya动画 Matlab应用 Android
Photoshop Word Excel flash VB编程 VC编程 Coreldraw SolidWorks A Designer Unity3D
 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一 > 高一语文

苏教版高一语文教参记念刘和珍君赏析

51自学网 http://www.51zixue.net

  《记念刘和珍君》并不仅仅是一篇记念性的文章,它里面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矛盾和反抗绝望的思想,下面是51自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教版高一语文教参记念刘和珍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赏析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这句话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示作者愤怒、悲痛之强烈,“实在无话可说”。“而此后……”一句,“而”字以下,笔锋一转,转向揭露陈西漫等“所谓学者文人”(不是真正的学者文人,而是披了“学者文人”外衣的反动派的帮凶)的阴险论调,这种人的卑劣行径,更使作者愤怒满腔。“出离愤怒了”,意思是愤怒达于极点,超出了愤怒的程度。“我将深味……”整句的意思是:我将深深地体会和回味这种禽兽世界的“浓黑的悲凉”,我要把由于敌人的屠杀和流言给我的最大的哀痛揭示出来,尽管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们可以因我的痛苦而感到快乐,但我就是要把“这”——对于战友的深沉哀悼和对于敌人的愤怒控诉——作为“后死者”奉献给死者的“菲薄的祭品”。这里充分表现了鲁迅与敌人势不两立的革命精神。“后死者”是鲁迅对自己的谦称,同时也表明了鲁迅要坚决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第二部分:通过悲叹庸人易于忘却革命者的牺牲,进一步阐明写本文的意图—要使人们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这部分一开始,鲁迅就气壮山河地写道:“真的一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指的是真正的革命者,包括刘和珍等烈士。“直面”、“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不回避之意。“惨淡的人生”指当时反动派统治下人民群众所过的非人生活。“淋漓的鲜血”指“‘三·一八”渗案那样血迹斑斑的残酷现实。全句的意思是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这就给一个革命战士提出了标准,对反动派的黑暗统洽,对敌人的疯狂屠杀革命人民,要敢于直面和正视,要不避锋,要怀着对敌人的深仇大恨,掩埋好战友的尸摊,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与敌人奋战到底。这样的人,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前一句,以“真的猛士”为主语,下面连用两个“敢于”,联结了两个对偶谓语。后一句,一个问句,加强了对“真的猛士”的赞叹,这后一句看起来是问句,实际上是加强感叹,是对“真的猛士”的直接赞颂。“哀痛者”和“幸福者”,表面上好象是矛盾的,实则不然。“真的猛士”为战友的栖牲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哀痛,他们对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悲愤满腔,他们化悲愤为力量,对反动派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他们活,活得有意义,死,死得重于泰山,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幸福者”?战斗就是幸福,比起那些昏昏噩噩、胡里胡涂、不知道哀痛的庸人来,他们要幸福千万倍!

  下面“然而……”一句,作者转入批判 “庸人”。“庸人”,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这里主要指小市民和其他一些苟且偷安的人。前面刚讲过“真的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里就开始写另一种人。“庸人”,不敢斗争。不愿斗争,过一天算一天,而大自然呢,又常常为这些庸人设计,使他们忘得很快,大自然用时间的流驶(此处拿流水来比喻时间的过去),来洗去死者被屠杀、流血牺牲的旧迹,时间一久,“庸人”们把这些都慢慢淡忘了,鲜红的血痕变淡了,只在他们心上留下那么一点淡红的血色和很轻微、很淡漠的悲哀。正是这样,才使得“庸人”们哲时苟且偷生,不去对反动派反抗,客观上也就帮助维持了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鲁迅在这里沉痛而又语重心长地批判了“庸人”,意思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做“庸人”,而要做“真的猛士”。下面“我不知道……”一句是对反动派罪恶统治的诅咒,愤激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小段,点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这笔血债,唤醒人们起来斗争。“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思就是我要趁对“三·一八”渗案的印象很深,没有淡忘的时候,把它写下来,好让大家记住这笔血债。“忘却的救主”,是健忘的形象化的说法,有讽刺某些健忘的庸人的意思。

  第三部分:通过衬刘和珍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回忆,表达鲁迅对她的哀悼和享敬。

  整个第三部分两段文章都是回忆的,但又不仅是回忆,作者一面回忆,一面谈自己的想法,一边叙述,一边议论,写得亲切真挚,十分感人。先说刘和珍是鲁迅自己的学生。这是事实。紧接着再补充说,“学生”这个说法,虽然向来是这样想,也这样对人家说的,但“现在却觉得踌躇了”为什么“踌躇”呢?作者先不直接说出,却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然后才在下一句说明了原因。“苟活到现在的我”,是鲁迅的自谦,同时也表示了鲁迅极其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决心为革命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她不是……,是……”这一句中,前面一个否定判断分句,后面一个肯定判断分句,共同突出了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革命精神与崇高品质。另一方面,这两个分句丈共同突出了鲁迅与刘和珍决不仅仅是一般的师生关系,而是同在一条战壕里战斗的战友。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热情歌颂爱国青年,在这一句里充分表现了出来。

  第二小段,写认识刘和珍的经过,描述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以及对学校前途的关心。文章先从第一次知道刘和珍的姓名谈起,然后再谈后来在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这是讽刺语,即流氓打手),强拖出校后,才见到刘和珍本人。见到时,“心中却暗自诧异”。接着谈了“暗自诧异”的原因。能够不为敌人威力屈服和利诱,敢于反抗象杨荫榆这样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不管怎样,性格总该有点倔强不驯、比较泼辣的吧,可是在日常接触并不是这样,鲁迅见到的刘和珍却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后来学校暂时搬到宗帽胡同,刘和珍来听鲁迅的课,仍然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文章一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态度很温和”,是有深意的。首先,拿这和下面谈的她关心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一同来和前面谈的刘和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对照看,就说明刘和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作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次,正是刘和珍这样一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可亲的爱国女青年,却被反动派恶毒地诬蔑为“暴徒”,并把她杀害,就更加激起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镇压革命、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义愤填膺,最后刘和珍“微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反复提起,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怀念之情。

  作者这一段回忆刘和珍,好象都是很“平常”的一些事,实际上正是通过这些 “平常”的事,深刻地表现了刘和珍这位爱国青年的优秀品质、作风和爱国主义思想。如果没有这些,刘和珍的革命活动和她的为革命英勇牺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试想,经过斗争,学校已经恢复旧观,耍在女师大复课,往日支持学生在宗帽胡同上课的教师都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辞职了,而就在这个斗争取得胜利、最容易使人麻痹的时候,刘和珍却“虑及母校前涂,黯然至于泣下”。要不是思想深刻、眼光远大、热爱祖国、时刻考虑革命前途和女师大学生运动斗争前途的人,是决不会如此的。这里,从文章表面看,只是记叙了刘和珍的一件“普通”事迹,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含义,把刘和珍的思想和性格写得很深,并且为下面两部分记叙刘和珍被反动派惨杀作了准备。

  第四部分: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并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召唤人民起来反抗斗争。

  第一小段,写听到惨案发生时对传说的怀疑,鲁迅说他向来是不怕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的反动统治者的。然而这一次,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一且一个那样和蔼可亲、始终微笑的刘和珍,段政府的卫队更何至于忍心对她开枪,让她无缘无故地倒在段政府门前的血泊中呢?这样的惨案是千万个不会也不应该有的呀!鲁迅在这里是用欲擒先纵的笔法,先说对传说发生怀疑,等到后来事情证实了,便更加突出了反动派的下劣凶残。注意这一段里文章运用“居然”(“说卫队居然开枪”)“竞”(“竟至于颇为怀疑”、“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等副词,这两个副词都表示出乎意料,用了它,大大加强了语气。另外,这一段说的“中国人”,是指中国的反动统治者,这种用法是以全体代部分的修辞方法。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苏教版高一语文教参记念刘和珍君赏析


 
上一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小狗包弟作者简介  下一篇:苏教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