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 3DMAX C语言 Pro/E UG JAVA编程 PHP编程 Maya动画 Matlab应用 Android
Photoshop Word Excel flash VB编程 VC编程 Coreldraw SolidWorks A Designer Unity3D
 首页 > 学习方法 > 国学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

51自学网 http://www.51zixue.net

  中国古代史上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起因往往大多因为异族的入侵。以下是51自学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篇一

  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南北战争并形成对峙的局面,在这些对峙中,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共同现象:北方异族入侵后难以继续南下,南方多次北伐无一成功,最终的结果都是在沿淮河――秦岭一线形成对峙。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地理、骑兵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民族融合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南北对峙;淮河――秦岭;骑兵;民族融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南北战争并形成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在这种对峙当中,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南北政权的分界线大多就是在中国南北的天然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最终的胜利者往往又都是北方政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个中的历史地理因素耐人寻味。

  一、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

  中国古代史上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起因往往大多因为异族的入侵。在战争的初期,异族往往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他们多是游牧民族,整个民族多有尚武之风,民风彪悍,在战争的初期优势明显。他们行动迅速,攻伐迅捷,处于农耕文明中的汉民族往往难以抵挡其锋芒。一旦突破长城和高山的阻碍,他们往往能以席卷之势长驱直入,迅速灭亡中原的汉族政权。但游牧民族一旦占领中原,其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无法适应广大的中原地区的地理条件的,他们也无法按游牧文化的方式对广大农耕文化的地区建立起有效的统治。因此,他们必须要融入当地的农耕文明之中,按农耕文明的方式建立起统治,而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中国的疆界过于庞大,异族入侵的势头会随着战线的拉长而得到缓冲。所以,当异族占领中原之后,一般不具备短时间大规模征服南方的能力,即使此时采取大规模征服战争,往往也会遭到各种抵抗,被迫将重心转为对已经征服的地区建立有效统治,金元莫不如是。此外,北方即使统一,往往也存在诸多矛盾,民族问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需要他们暂时停止大规模南征来进行调整(1)。而此时的南方政权,在刚刚丢失中原后,惊魂未定的汉族统治者忙于在南方建立起有效的统治,无论是东晋还是南宋,在建朝之初考虑的最多的,还是如何稳固在南方的政权,因此此时会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

  二、南北对峙中的历史地理因素

  在初期的短暂调整后,南北政权双方都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局面,都会以完成全国统一为目标,“中国的历史具有统一的传统,‘大一统’是一面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旗帜,当分裂局面出现以后,分裂总是被看作是重新走向大一统的过渡,几乎所有的分裂割据政权,都把统一天下重建‘中国’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2)因此,“凡是统治北方的势力,都认为分裂是不正常的暂时现象,都不自安于南北分裂状态,都企图南进以求统一。反过来看,南方的政权,大体也是这样。”(3)但奇怪的是,一旦南北政权对峙局面形成,则双方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均势的局面,互相难以吃掉对方,除去政治、经济实力的因素,这种均势中历史地理的因素亦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1.神秘的中间地带

  历观中国古代南北政权对峙的分界线我们可以发现,它大体沿淮河至秦岭一线,在北至黄河、南到长江一带上下波动,而从没有南北政权在北越过黄河或南超过长江之后还能出现的相持局面出现(4)。学者陈金凤将上述地区称之为中间地带。(5)

  为什么会存在着这样一条神秘的中间地带?从根本上说,在古代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地理上的劣势是人力难以克服的巨大障碍,越往古代的人们就越难摆脱地理的影响。从地理上说,秦岭――淮河一线在中国地理上的地位十分特殊,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野,西端以秦岭及其东南向余脉桐柏山、大别山为主体,东端则以淮河为大致的分界线。地理形势由此突变,气候条件也由此迥异。这一天然分界线的南边,夏季湿热多雨,地形复杂多变,这里既有陡峭的山地,也有起伏的丘陵和和缓的平原,这些对以骑兵见长的北方政权军队来说,是特别不利的,秦岭号称“九州之险”,历来就是兵家要地,在古时,秦岭南北仅有褒斜道、子午道等谷道交通,山高谷险,道阻且长,古代若在此发生战争,兵马跋涉、军资运输都十分困难,首先占据秦岭的一方,肯定拥有巨大的战争优势,因此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即多年在此相持。而且一旦失去秦岭,就意味着四川和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无险可守。纵观中国历史,任何一个失去秦岭的政权都将失去四川。因此,这里不仅发生过多次大型战争,而且历代统治者也往往秦岭地区修筑城堡,设置重兵,这里的防守往往会比较坚固,骑兵难以发挥作用。在宋元对峙时以当时蒙古骑兵之凶悍,小小的石头城尚攻伐多日未果,而且首领蒙哥还丧身城下,天险之优势可见一斑。

  而秦岭以东地区存在着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这更是北方军队难以逾越的天险。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已经有了认识,《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汉晋春秋》就说过:“比技量力,(吴楚)不足与中国相抗,然自上世以来常为中国患者,盖以江汉为池,舟楫为用,利用陆钞,不利则入水。攻之道远,中国之长技无所用之也。”(6)在淮河和秦岭之间,是汉水中游地区。这一地区,群山峙立,道多歧途,险阻不断。汉水上游是复杂山地,下游则是湖泊连绵,中游自古为南船北马交换之地。同时,这一地区也是沟通南北的要衢与战略争夺地区。在南北对峙时期,若南方占领这一地区,不仅可以保证长江中下游无虞,还可随时出击陕洛、关中,而若北方占领这一地区,则南方长江天险顿失。有学者指出:“北方要一举打垮南方,统一全国,从军事上言,除兵力优势外,更重要的还须具备从长江上游、中游顺游而下一举突破长江天险的优势战略地位,特别是控制以荆襄为中心的长江以北的中间地带。如果不具备后者,即使投入更多的兵力也是枉然”。(7)而从历史上来看,失去这一地区,往往意味着巴蜀和江东的联系被切断,不仅巴蜀难守,而且江东地区亦再无力支撑,所以任何一个丢失汉水中游地区的南方政权,都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南北对峙,王夫之就指出,“梁失成都于宇文氏,而江陵困,湘东死,陈氏终以灭。盖江东据江、淮以北拒,而巴、蜀既失,横江而中溃,方卫首而中折其腰臂者,未有不陨者也”。(8)   而淮河流域,交接南北,是中国东部至为重要的战略地区,南与北都将此作为攻击对方的基地,特别对于南方而言,往往将此地看做立国的根本,无论是守国还是向北方进攻,江淮都是必据必守之地,因此,无论是汉水中游还是淮河流域,南方都会在此筑高城囤精兵以据敌,加之水网密布,长于野战却拙于攻城的北人往往对此一筹莫展。历史上在此发生的多次北方攻坚战事大多不利于北方,例如450年,北魏围攻悬瓠城,城内战士不满千人,但北魏军队围攻了四十二天,死伤惨重仍然攻不下;更典型的战例是钟离保卫战,梁军以区区三千之众抵御北魏十几万大军长达半年之久,不得不说北方军队在水网密布的南方城墙下是办法不多的。

  南与北维持均势的这条中间地带,是双方都必须要坚持的生死线,因为一旦这条线推进到长江以南,则南方将失去最有力的屏障,亡国只在瞬息之间,而一旦这条线推进到黄河以北,则北方人力物力优势损失殆尽,也不可能再维持统治,所以在中国历代的南北对峙上都只在这个中间地带来回摆动,一旦超过这条线的范围,则意味着南北平衡的均势被打破,中国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对峙的情况将不再存在。

  2.战马在南北战争中的影响

  在南方占据地利的情况之下,为什么南方政权始终无法战胜北方,完成南北统一的重任?这中间,军队的战斗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须知在古代社会,战争往往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军队成了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窃谓两个民族和国家间的盛衰强弱,往往有时只取决于几次军事的胜败。而双方军事胜败的关键,和其军队附带之武装常颇有重要之关系”。(9)而在古代战争里,骑兵拥有无法比拟的机动力、冲击力和行军能力。骑兵强,军队就强,军队强,国家就强。以宋朝为例,一个骑兵可以轻易的对付八个步兵,几十个骑兵就可以击败一千多缺乏训练和装备的步兵。在兵种上,骑兵占有对步兵的压倒性优势,骑兵可以歼灭步兵集团,但是由于速度步兵基本上是无法歼灭骑兵部队的。虽然在少数几场战争里,可能会出现步兵战胜骑兵的情况,而且只要战术得当,经过精良训练和周密部署的步兵也能战胜骑兵,1139年岳飞指挥的郾城大捷就是明证。但如果上升到大规模的征服性战争,步兵肯定难敌机动灵活而又战斗力强的骑兵。最典型的战例为恒温北伐,恒温以五万人伐前燕,步行七百里,被慕容垂以8千骑兵追击,大败,死了三万人。正如钱穆先生指出的,“正因当时北军多骑,南军多步,所以南师北伐,北军可以避锐远引。及南方粮尽自退,北军则以劲骑追蹑。步卒遇骑兵,只可有大败,不能有大胜。此等处全在有马之与无马,而不关南人之与北人”。(10)因此有没有拥有强大的骑兵,这在古代关系到整个战局,马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中国历史上强大的王朝,都拥有广大牧区,能够拥有众多的战马。根据竺可桢先生的考证,西汉时的农牧分界线要低于今天的这个分界线,关中和关东的许多地区还可以养殖战马,同时,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颁布了《马复令》,鼓励民间养马,因此汉王朝能拥有大量的战马。汉武帝也因此能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讨伐,而公元前119年漠北一战,汉军光战马就死了11万匹,虽然取得大捷,但也大伤元气,因此长时间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征讨;唐当时占有陇右金城平凉天水之地,这些地方当时都是著名的牧区,因此唐代也有庞大的骑兵。而北宋时,幽云之地落入辽国,宁夏被西夏占据,能牧马之地悉数入他族之手,宋军备之不振,可想而知。在北方往往拥有骑兵的便利条件下,南方却无力承担起大规模的马政,南方一直都有农耕的传统,气候条件也不适合牧马,以宋朝为例,钱穆先生指出,“当时之牧事,一马占地五十亩,所以惜费与争利者,又争侵牧场为农田。宋之马政终难发展”。(11)据他统计,当时宋的马匹数量,至十余万已称盛况,而此时辽国拥有的马匹,应该有一百八十余万,双方实力相差之悬殊,可见一斑。(12)而没有强大的骑兵,单以步兵与北方的骑兵作战,往往又难以占到优势,因此在南北对峙时期,缺乏骑兵的南方政权,往往在战略上只能处以守势,其军事上的原因便在于此。

  三、南北均势的打破

  南据天险,北有骑兵,南北双方往往会处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均势,但是对于对峙的双方而言,均势不可能一直保存下去,总有一方能打破均势,实现统一。前面提到的天险与骑兵都是非人为因素,在古代社会自然条件下,克服这些因素需要当时的人长时间的努力,因此,上述两个因素能造成中国历史的长期对峙,但经过双方多年的相持,力量的平衡总会被打破。而中国历史上总是由北方政权承担起统一大任不是偶然的。北方克服天险虽然十分困难,但一旦抓住南方的失误,攻克某些险要,则南方政权危矣。南朝时梁失江陵,宋失襄阳,莫不如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北方经过民族融合的洗礼,不仅实力更为强大,而且其在文化传统、政治观念上与南方差异日益缩小,这就为北方打破南北平衡创造了条件。隋灭陈时,隋的统治者已是汉人杨坚;元灭南宋,军队中也有大量的汉人,而且灭宋主帅张弘范也是汉人。这说明北方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打破南北平衡的均势;相反对于南方政权而言,完成统一的任务实在过于艰巨,南方的领土面积往往不如北方,实力上多处下风,多数时间处于守势,一如前面所言,长于水军的南方军队,一旦舍舟楫而进入平原与北方军队交锋,胜算实在不大;与日益民族融合的北方相比,南方军队也难有增强实力的潜力,如此种种,南北实力的天平往往最终倒向北方便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政权对峙中,南方无法征服北方,统一中国的责任最终将落到北方统治者手里,但与征服者初期不同的是,此时的北方政权所奉行的政策往往对汉文化有较大的包容,许多政权甚至已经彻底汉化,他们在文化上、统治方式上等诸多要素已经和南方政权无异。因此他们在打破南北均势后所进行的征服,是一种融合性的征服,不仅没有使中华文明消亡,反而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中华文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丰富和疆界的扩大,南方与北方的努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一个更美好的时代的到来。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_中国古代科技论文  下一篇:古代文学史方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