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 3DMAX C语言 Pro/E UG JAVA编程 PHP编程 Maya动画 Matlab应用 Android
Photoshop Word Excel flash VB编程 VC编程 Coreldraw SolidWorks A Designer Unity3D
 首页 > 学习方法 > 历史

北朝文学是怎样的

51自学网 http://www.51zixue.net

  北朝文学指北魏、北齐、北周三代的文学。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政权的长期对峙和许多少数民族入居黄河流域,因此北朝的魏、齐、周三代,文学的发展不同于南方。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北朝文学是怎样的?

  北朝文学和南朝文学的区别

  历史上所谓“北朝”大致开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进兵中原,灭北燕前后(公元407年左右);而结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历时约一百八十多年。在这个时期中,由于南北政权的长期对峙和许多少数民族入居黄河流域,使北朝的魏、齐、周三代,在文学方面的情况和南朝不很一样。

  温子升 关于南北朝文学的差别,《隋书·文学传》曾有所论述,认为南朝文人“贵于清绮”,擅长诗歌;北朝文人“重乎气质”,便于作应用文字。近人刘师培作《南北文学不同论》,也主张“北朝文人,舍文尚质”,和《隋书》的看法类似。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北朝文人其实都是模仿南朝的,只不过在辞藻绮丽方面还有些不及,并非他们在文风上有什么独创。这一见解是很正确的。试看《北史·魏收传》所载北齐两位颇著名的作家邢劭和魏收互相讥讽的话,就可知一斑。据云,邢劭议论魏收说:“梁朝任昉的文章,本不甚好,而魏收却只知一味模仿他!”魏收听到后反唇相讥说:“邢劭自己专门去剽窃沈约的作品,反而来笑我学任昉!”据《颜氏家训·文章篇》载,当时北齐首都邺城的文人分成了两派,互相攻击,为首的就是邢、魏二人。尽管北朝文人也曾有人非议过南朝作品,但总的来说,他们对南朝作品还是称赏者居多。唐张鷟《朝野佥载》曾讲到,庾信初到北方,有些人看不起他,及见《枯树赋》,就不敢再非议了。相反地,庾信早年出使东魏,回南方后讲起北方文人,却认为只有温子升的《韩陵山寺碑》值得一谈。由此可见总的情况确是北朝人效法南朝,仰慕南朝。

  如果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北朝文学主要是模仿南朝的话,那么在内容方面却又与南朝文学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由于北方曾经经历了长期战乱,又由于各族的杂居和逐步融合,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生活状况、心理状态都与南方有所不同。因此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以至风格也有所差别。试看北朝乐府民歌和南方的《子夜歌》、《西曲》等民歌的差别就很清楚。即使文人的创作,区别虽不如民歌显著,但精神风貌却也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谈论北朝文学,既要看到它与南朝文学相同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其相异的一面。

  北朝文学三个时期

  北朝文学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从北魏道武帝灭后燕进兵中原到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因为推行汉化,改姓为元)即位(471年)为止是第一个时期;从元宏即位逐步推行汉化到北魏政权的陵替,分裂为东魏与西魏(534年)为止,是第二个时期;从东魏与西魏对峙到北周灭北齐,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又灭陈统一中国为止,是第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即北魏初年。由于鲜卑拓跋氏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之十六国时代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慕容部等都要浅得多,因而对文学不很重视。加之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在经历西晋末年以来百余年的战乱之后,文人大抵南逃,很少有人从事文学创作,当时北魏境内较有名气的文人只有崔浩和高允等。他们的文章多数是一些质朴的应用文字。

  但崔浩写过一篇册封沮渠蒙逊为凉王的文章则骈俪气息较重,说明他并非不能写骈文,只是当时朝廷中通用的文字,一般是散体。高允也曾吟诗作赋,他的《罗敷行》只是略述汉乐府《陌上桑》的梗概,毫无诗味;另一些四言诗更是纯粹的说教,简直味同嚼蜡;他还写过一篇《代都赋》,业已散佚,另一篇《鹿苑赋》见于《广弘明集》,亦无多大艺术价值。相对地说,从西凉和北凉入魏的一些文人如胡叟、胡方回、刘晒等人的作品,倒显得较有文采。这是因为十六国初期割据凉州的张轨所建立的前凉政权,遭受战乱较少,一些文人避乱来到这里。前凉的张骏和西凉的李暠又都能提倡文学,他们两人也都作有诗赋传世。所以《魏书·胡叟传》讲到:“自张氏以来,此土(凉州)号有华风。”北魏初年的文人,有不少人来自凉州,另一些人则多少受到凉州文化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鲜卑族歌谣,据说在唐代还有保存的,由于语言的隔阂,这些作品后来全部亡佚。现今所存的“北朝乐府民歌”,大抵保留于《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中虽有少数民族歌谣,但多数产生于十六国时代的氐、羌诸族,且已经过南方乐工的润饰。《魏高阳王乐人歌》、《咸阳王歌》以及胡太后所作的《杨白花歌》,似皆汉族人所作;《魏书·李孝伯传》所载《李波小妹歌》,也是汉族民歌。至于当时鲜卑族人所作的公文,现在保存于《魏书》中者,大抵与汉族人所写的无甚差别。这些文章有些可能是出于汉人代笔,也有些可能是魏收载录时作过润饰。值得注意的是《宋书·索虏传》所载魏太武帝拓跋焘给宋文帝刘义隆的两封信,质朴几同口语,其中有些话简直幼稚可笑,如:“取彼亦须我兵?,此有能祝婆罗门,使鬼缚彼送来也!”这篇文章大约是拓跋焘用鲜卑语口授,由别人用汉文写成的。象这种文字,魏收自然不会收进《魏书》中去。

  第二个时期即元宏即位到北魏衰乱这一阶段,由于元宏大力推广汉化,士人中从事创作的颇不乏人。据日本僧空海《文镜秘府论·四声论》说,当时“才子比肩,声韵抑扬,文情婉丽,洛阳之下,吟讽成群”。但是曾亲历这一时期的魏收却说当时的文坛“学者如牛毛,成都如麟角”(《魏书·文苑传》)。这两人的看法其实并不矛盾,当时的文学确实由于元宏的提倡而逐步兴起,至于产生较好的作品,总得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元宏统治时代毕竟产生了郑道昭、袁翻、祖莹和常景等文人。他们开始向南朝文人学习,写出过一些比较讲究辞藻的诗和骈文。这些诗人虽然不大受人重视,却是北朝文学开始兴起的标志。

  在上述的这些作家中,郑道昭的诗今存三首,见于《山左金石志》,其中有两首由于刻石缺损,有的字已不可辨认。但总的来说,情调接近于郭璞的《游仙诗》,在写景手法方面,又和谢灵运较近。常景的《蜀四贤赞》,题材和用意都取法于颜延之《五君咏》及鲍照《蜀四贤咏》,但形式上却是四首五言八句的诗。如咏司马相如那首:

  长卿有艳才,直致不群性。郁若春烟举,皎如秋月映。游梁虽好仁,仕汉常称病。清贞非我事,穷达委天命。这种诗除了平仄不调外,中间四句是对句,已接近后来的律体,这和《玉台新咏》中所收梁中叶后的不少诗在形式上十分相似。不过那些诗一般均属艳体,情调远不如此诗高昂。常景还作过《四声赞》,以响应沈约的四声说,文见于《文镜秘府论》,足证他是努力学习南朝文学的。和他差不多同时的甄琛则作《磔四声》,对沈约的诗论提出异议,沈约也曾作文答辩,可见当时北方某些文人的意见,已能引起南方沈约这样的大作家的重视。

  这个时期北方的诗、赋和骈文,还不足与南朝相媲美,而散文方面却出现了郦道元的《水经注》。这部书虽系学术著作,而且其中有一些传诵的片段如《江水注·三峡》,实取材于宋盛弘之《荆州记》,但仍有不少名篇出自郦氏手笔。这些文章在散体中也夹有骈句,说明作者在行文中也颇讲究辞藻。

  第三个时期即从东西魏对峙到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止,是北朝文学的繁荣时代。此时东魏和后来北齐的首都邺城,曾经是北方文化的中心。北魏分为东西两个政权以后,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东魏境内。一些文人大抵聚居邺城。《文镜秘府论·四声论》中曾赞叹北齐文学之盛说:“及宅邺中,辞人间出,风流弘雅,泉涌云奔,动合宫商,韵谐金石者,盖以千数,海内莫之比也。郁哉焕乎,于斯为盛。”这些话虽不免有些颂扬过分,但确也证明东魏、北齐时代文学的繁荣。


 
上一篇:北朝文的历史简介  下一篇:北朝乐府的历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