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 3DMAX C语言 Pro/E UG JAVA编程 PHP编程 Maya动画 Matlab应用 Android
Photoshop Word Excel flash VB编程 VC编程 Coreldraw SolidWorks A Designer Unity3D
 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一 > 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

51自学网 http://www.51zixue.net
  复习高一地理除了背诵,也要学会将知识点整理成清晰的资料,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相信这对你的复习将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一)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水平迅速、医疗事业进步,死亡率降低
  3、人口增长的速率随时间发展的曲线:(分析)
  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5、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6、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7、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8、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9、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0、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1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12.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13.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解决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4.各项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5.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16.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主要为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17.中心商务区(CBD):
  ①多形成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②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③外观上表现为建筑物高大稠密。
  18.工业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主要分布地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区。
  19.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20.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二)

  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在农业文明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农业文明的出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人口增长仍是缓慢;产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3.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4.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5.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6.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7.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8.
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土著居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9.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阶段;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10.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1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12.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迁移二战前二战后
迁移路线非洲→美洲
欧洲→美洲→大洋洲
  欧洲←亚洲→北美洲
大洋洲
南美洲→北美洲
因灾害和战争引起的迁移
迁移特点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13.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古代建国后到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以后
迁移特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出现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有组织、有计划进行流量增大,流向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迁移
  14.人口迁移作用: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1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1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18.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19.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三)

  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7.地形与城市区位
  ①平原: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实例: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分析原因: 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②高原: 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实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逊平原上,原因:
  ③山区: 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8.气候与城市区位
  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的适中的 纬度沿海地区.
  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大约60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大多集中在 边缘地带.
  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城市分布 (多/少)
  9.河流与城市区位
  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ⅰ、河流的供水功能与城市区位
  ⅱ、河流的运输功能与城市区位
  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转运)……江西赣州市
  ②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物流的集散、中转)……宜宾(长江和 江)、重庆(长江和 江)、武汉(长江和 江)
  ③河流入海口(河运与海运的中转站)……上海、广州
  ⅲ、河流的防卫功能与城市区位——在河流弯曲度最大处和河心岛处.
  10、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1、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12、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
  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13、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
  ②调节人才余缺;
  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④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1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15、①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
  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16、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17、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18、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19、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20、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上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试要点  下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