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 3DMAX C语言 Pro/E UG JAVA编程 PHP编程 Maya动画 Matlab应用 Android
Photoshop Word Excel flash VB编程 VC编程 Coreldraw SolidWorks A Designer Unity3D
 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一 > 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

51自学网 http://www.51zixue.net
  地理会考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做题能力,相对平常考试来说难度较大。下面是由51自学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一)
  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 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9、 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 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10、 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代表工业区 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 美硅谷;中关村
  主要区位因素 原料、廉价劳力 人才、环境、交通
  主要部门 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 电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 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 大 小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生产增长速度 慢 快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长 短
  研发费用 低 高
  发展类型 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 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二)
  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
  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
  ①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②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D.提高绿化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7、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8、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9、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10、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三)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②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
  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
  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某些原始部落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四)
  1、影响人口迁移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关于美国的人口迁移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3、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4、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5、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6、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7、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9、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上一篇: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教案和知识点  下一篇: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知识点复习